作为展览的“重蹈现实”,首次集中展示当代艺术收藏家王兵先生所关注的“后奥运时代”中国新一代影像艺术的重要收藏,并将之视为一个契机,在历史的断裂(节点)之处,尝试寻找一个新的叙事框架,既能以此说明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所展现出矛盾性与复杂性,同时又能实现中国话语所强调的中国经验内部“连续性”之可能。而基于现代媒介技术的影像艺术,作为一种兼具“现代化”与“现代性”两种面向维度的技术制品,它在中国当代艺术系统内部的传播与演变,恰好映射出始于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现代化物质生产(器物层面)与文化信息生产、传播(精神层面)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所以,作为展览主题的“重蹈现实”,一方面旨在重申生活世界的意义,通过解析中国新一代影像艺术实践所累积的普遍化的媒介经验,从而在现实的实际经验中,阐释中国问题的话语情境与历史源头;另一方面,正值全球陷入混沌与冲突之际,“重蹈现实”的目的也旨在从未来的角度,提示在历史转折的关口我们所要面临的“重建工程”。
在全媒体时代,基于现代媒介技术的影像艺术,是否诚如一些媒介理论家所阐述的,像其他视觉艺术一样,受益于媒介在进化中的剩余物。但至少,影像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系统内部的传播与演变,已经向我们证明了,在剥离所谓的“新媒体”这一前卫技术的身份之后,其在中国的后续实践反而呈现出一种普遍化与日常化的趋势。现代媒介技术的迭代更新所带来的媒介工具的大众化应用,固然是造成此种趋势的原因之一,但我们更应看到,信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兴起与扩张,才是推动我们社会媒介环境变化的根本动力。而与之对应的,影像艺术作为一种兼具“现代化”与“现代性”两种面向维度的技术制品,将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异性与复杂性同生活世界的生产力联系在一起,恰好映射出中国始于改革开放前后以来的现代化物质生产(器物层面)与文化信息生产、传播(精神层面)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
所以,此次影像展主题的“重蹈现实”,一方面旨在重申生活世界的意义与价值,将所展出的“后奥运时代”中国新一代影像艺术,作为解析我们生活世界的具体历史性以及媒介文化经验的视觉资源,进而在历史的断裂(节点)之处,找寻中国问题的话语情境与历史源头,搭建一个新的话语—政治装置,用以说明中国在全球化时代展现出的矛盾性与错综性,实现中国话语所强调的中国经验内部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正值全球陷入混沌与冲突之际,“重蹈现实”的目的也旨在朝向未来,提示在历史转折的关口,我们所要面临的“重建工程”——作为影像收藏展的“重蹈现实”,是首次集中展示王兵先生所收藏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虽然,此次展览只是一次局部性的呈现,但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系统而言,也许正是一个召唤基底重建的契机。
文/孙冬冬
孙冬冬
策展人、评论家、自由撰稿人
曾参与“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南京三年展前身)的展览组织工作,自2001年起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写作与展览策划。2009年入《艺术界》杂志担任资深编辑,负责学术专题策划与展览评论。2014年受邀担任平丘克艺术基金会“未来世代艺术奖”全球七位初选评选人之一。2014年—2018年连续担任“华宇青年奖”初选评委。
主要策展经历:“ON | 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3年;“虫洞—地缘引力”,台北大未来林舍画廊,2014年;“两点之间,没有直线:胡为一”,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悦廊,2015年;“石青项目组织:腹地计划“,广东时代美术馆,2015年;“青年的尺度:2015华宇青年奖入围展”,三亚百花谷,2015;“我们的绘画”,北京央美术馆,2016年;“游·历:2016华宇青年奖入围展”,三亚百花谷,2016;“室内宇宙:2017年华宇青年奖”,华宇艺术中心,2017年;“祝福”,上海吉屋画廊,2018年。

鲁明军
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策展人、剩余空间艺术总监
近期策划“疆域:地缘的拓扑”(2017——2018)、“在集结”(2018)、“异形:徐震个展”(2018)等展览。论文见于《文艺研究》、《美术研究》、《二十一世紀》(香港)等刊物。近著有《视觉认知与艺术史:福柯、达弥施、克拉里》(2014)、《理法与士气:黄宾虹画论中的观念与世变(1907——1954)》(2018)、《后感性·超市·长征计划:1999年的三个当代艺术展览/计划及其之后》(2019)等。2015年获得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金。2016年获得YiShu中国当代艺术写作奖。2017年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ACC)。同年,获得第6届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CCAA)。